-
【四川招商】64个重大文旅项目集中签约 总金额达1224亿元
在第五届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暨第六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上,64个重大文旅投资项目集中签约,总金额达1224亿元。此次签约是四川文旅领域招商引资的重要成果,涵盖传统文旅开发与新文旅经济创新项目,为区域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项目结构呈现多元融合特征,传统业态与新兴领域协同发展。签约项目既包含中国酒城·长江生态旅游带、保利文化集团四川总部、雪松国际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等传统文旅项目,聚焦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休闲度假功能;也涵盖天府国际动漫城、华录新媒影视文化产业园第二总部、丝路童话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等新兴业态,涉及电子竞技、影视动漫、旅游演艺等新文旅经济领域。这种“传统+新兴”的项目组合,体现了文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趋势,有助于构建多元化的文旅产品供给体系。 (二)重点项目凸显创新引领作用,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天府国际动漫城项目由四川省旅投集团、腾讯携手成都市成华区联合打造,计划投资数十亿元,定位为集旅游休闲、动漫文创、电竞开发为一体的动漫文创产业基地。该项目旨在建设中国文化旅游新地标和泛二次元人群文化交流及动漫文创产业核心聚集地,落成后预计年游客流量将突破1000万人次。此类项目通过整合文化资源与数字技术,推动文旅产业与新兴消费需求深度对接,为行业发展探索新路径。 (三)签约成果彰显招商引资效能,助力区域文旅经济提质增效。此次集中签约的64个项目,覆盖四川多地文旅资源富集区域,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项目落地后,将进一步完善文旅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品质,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同时,通过引入保利文化、雪松国际等企业及腾讯等数字经济龙头企业,有助于集聚产业要素,培育文旅新业态,增强区域文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四川建设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2025-07-10
-
【四川招商】四川外贸增速领跑中西部 成都"主干"作用凸显
在招商引资政策持续发力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推动下,四川省外贸迎来强劲开局。海关数据显示,首月全省货物进出口总额突破496亿元,同比增长22.4%,增速位居中西部首位。其中成都贡献超八成进出口额,出口增速达47.6%,展现出区域龙头城市的带动效应。这一成绩的取得,既得益于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的集群发展,也与中欧班列、航空口岸等开放通道的效能提升密切相关。 一、外贸结构呈现高质量特征 进出口数据显示,四川省出口增速达44.6%,显著高于进口2.6%的增幅,贸易顺差扩大至56.9亿元。机电产品占出口总值近六成,其中笔记本电脑、集成电路等高新技术产品占比持续提升。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单月进出口额突破200亿元,同比增长28%,成为拉动增长的核心引擎。这种结构变化反映出四川省产业转型升级成效,价值链地位逐步向中高端攀升。 二、开放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成都国际铁路港累计开行中欧班列超2000列,联通境外100余个城市,构建起"钢铁驼队"的规模优势。双流航空口岸进口药品、生鲜等特殊商品通关时效缩短50%,天府国际机场口岸通过验收后新增3条国际货运航线。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得四川省在2023年国务院营商环境评价中,跨境贸易指标排名全国前列。宜宾、泸州等港口城市依托长江水道,形成与成都陆空联运的立体物流网络。 三、重点产业形成国际竞争力 电子信息产业进出口额同比增长31%,其中成都生产的笔记本电脑出口量占全国两成。眉山通威太阳能电池片出口覆盖欧盟、东盟等市场,绵阳新型显示器件出口额翻番。商务部门监测显示,四川省跨境电商交易额连续12个月保持30%以上增速,成都、泸州等综试区带动3000余家企业触网出海。汽车产业成为新增长点,成都经开区整车及零部件出口目的地新增15个"一带一路"国家。 四、政策协同激发市场活力 四川省出台"外贸进口年"专项行动,对大宗商品进口实施贴息支持,促成原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进口量增长12%。海关推行"提前申报""两步申报"改革,整体通关时间压缩至全国平均水平的60%。外汇管理部门开展跨境贸易便利化试点,允许优质企业凭支付指令直接办理收付汇。成都联合德阳、资阳等地建立外贸企业白名单制度,实现供应链企业"区域通关一体化"。 五、区域协同发展格局深化 成都都市圈贡献全省85%的外贸份额,带动周边城市形成产业配套圈。遂宁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锂电池材料出口额同比增长3倍;南充丝绸制品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出口至RCEP成员国,享受关税减让超千万元。值得关注的是,川南经济区进口农产品加工设备金额增长45%,预示着食品加工产业升级加速。这种"主干引领、多极支撑"的格局,为四川省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提供了持续动能。
2025-07-10
-
【泸州招商】泸州重奖建筑业企业助推高质量发展 最高奖励300万元激发行业活力
泸州市通过出台扶持政策和发放高额奖励金,大力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有效促进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泸州市对8家在产值税收、资质晋升、人才引进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建筑业企业给予总额504万元的奖励,其中最高单笔奖励达300万元,彰显了当地政府对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坚定支持。 一、政策背景与奖励标准 泸州市于2017年5月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通过财政奖励引导企业提质增效。奖励范围涵盖五大维度:企业产值与税收贡献、资质等级提升、高端人才引进、省外市场拓展以及国家级/省级优质工程创建。根据审核结果,泸州兴泸居泰建设有限公司、江阳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因在2018年至2019年度的综合表现达标而获得认定。 二、重点奖励方向解析 1.资质升级激励:对晋升特级、一级资质的企业给予梯度奖励,鼓励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2.外向发展支持:对省外工程合同额达标企业实施奖励,推动"泸州建造"品牌输出; 3.创新驱动导向:将BIM技术应用、装配式建筑等技术创新纳入加分项,引导行业现代化转型; 4.税收贡献挂钩:建立税收增长与奖励金额的联动机制,强化企业社会效益。 三、政策实施成效 通过政策引导,泸州市建筑业总产值在奖励周期内实现年均两位数增长,新增2家特级资质企业。获奖企业中,3家成功开拓东南亚市场,4个项目获评"四川省建设工程天府杯奖"。奖励资金由市财政专项列支,确保兑现时效性。 四、长效机制建设 泸州市同步建立建筑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将获奖情况纳入招投标加分项。市建管局定期组织银企对接会,帮助优质企业获取低息贷款。目前正修订绿色建筑专项扶持条款,拟对星级绿色工地追加奖励。 五、行业示范效应 该政策实施后,泸州市新增建筑业注册企业47家,带动上下游就业超万人。获奖企业投入研发资金平均增长35%,形成"政策激励—企业投入—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下一步将重点培育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咨询企业梯队。
2025-07-10
-
【甘孜州招商】甘孜工业经济持续发力 连续五个月两位数增长
甘孜州通过优化招商引资策略和强化工业监测机制,推动工业经济实现显著增长。数据显示,甘孜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五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展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一、工业经济增速持续领跑全省 甘孜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4月份开始连续五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8月当月增速达12.3%,6月增速更是高达17.1%。1-8月,甘孜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4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一。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甘孜州严格落实“工业挑大梁”政策,通过“周监测、月调度”工作机制,确保工业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二、政策机制助力工业经济复苏 甘孜州建立健全工业经济监测调度机制,紧盯年度目标任务,优化措施并落实责任。通过强化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业运行中的问题。同时,甘孜州积极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引入优质工业项目,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三、重点行业表现突出 甘孜州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离不开重点行业的贡献。清洁能源、矿产加工、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表现亮眼,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引擎。其中,清洁能源产业依托甘孜州丰富的水电和光伏资源,持续扩大产能,为工业经济提供了稳定支撑。 四、工业经济实现由负转正 受前期疫情影响,甘孜州工业经济一度面临下行压力。但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和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工业经济迅速恢复,不仅补齐了前期欠账,还实现了从低速增长到快速稳定增长的转变。这一转变充分体现了甘孜州工业经济的韧性和潜力。 五、未来展望与持续发展 甘孜州将继续深化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落户。同时,甘孜州将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工业竞争力,确保工业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为全省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025-07-10
-
【巴中招商】巴中签约42亿元生猪全产业链项目 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2020年,巴中市恩阳区通过招商引资与蓝润集团有限公司达成合作,签约建设总投资42亿元的生猪全产业链项目。该项目覆盖养殖、屠宰、精深加工、饲料生产、仓储冷链等多个环节,分两期推进建设,建成后将成为推动当地农业产业化升级的重要引擎。 (一)项目合作背景与规划推进 2020年6月,巴中市人民政府与蓝润集团在成都签署20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框架协议,此次恩阳区签约项目是该框架协议的具体落地举措。根据协议内容,项目建设内容涵盖种猪饲养、商品猪养殖、饲料加工、有机肥生产、肉制品加工、冷库仓储、生猪屠宰及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形成从上游养殖到下游加工的完整产业闭环。项目实施过程中,将严格遵循分期建设计划,有序推进各环节落地。 (二)全产业链布局与建设内容 该生猪全产业链项目聚焦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多环节联动的产业体系。其中,养殖板块包含种猪饲养与商品猪养殖项目,饲料加工项目将保障养殖环节的饲料供应,有机肥生产项目则对养殖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实现绿色循环发展。屠宰及肉制品加工项目致力于提升产品附加值,冷库仓储项目为产品流通提供保障,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则确保项目环保达标。各环节相互衔接,形成集生产、加工、流通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模式。 (三)项目综合效益与区域发展影响 项目建成后,将在经济、社会等方面产生显著效益。经济层面,预计每年实现产值40亿元,为地方财政贡献税收1亿元以上,助力巴中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社会层面,项目将提供近3000个就业岗位,带动当地劳动力就业,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同时,项目的实施将推动巴中市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川东北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示范。
2025-07-10
-
【内江招商】内江项目集聚动能释放 产业升级跑出加速度
2018年,内江市以招商引资为抓手,紧扣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推动“四新一大”产业集聚发展,30个工业项目集中开工,国际生产线、抗癌药出口、物流中心等重大项目相继落地,为区域经济注入强劲动力。 一、产业集聚效应凸显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内江市聚焦“四新一大”产业(新材料、新装备、新医药、新能源和大数据),2018年1至8月实现总产值238.52亿元。其中,“内江造”抗癌药成功进入欧洲市场,部分产品占据英国主要份额,标志着生物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同时,内江渤商西部物流中心落户白马镇,总投资2.1亿元,进一步强化了川南地区物流枢纽功能。 二、重大项目密集落地工业转型步伐加快 2018年,内江市集中开工30个工业项目,涵盖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某国际领先汽车生产线项目投资1.5亿元,建成后将承接奔驰等高端品牌零部件生产,推动内江从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此外,内江配套成渝两地产业链,引进新能源电池材料项目,填补了区域产业链空白。 三、开放合作纵深推进区域协同成效显著 内江市抢抓环成都经济圈与川南经济区联动机遇,主动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通过举办专题招商活动,吸引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投资。国际物流通道的完善,促使内江货物经中欧班列直达欧洲,外向型经济规模逐步扩大。 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发展动能加速释放 内江市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项目审批“一窗通办”,缩短企业落地周期。2018年,白马镇物流中心从签约到开工仅用60天,彰显服务效率。配套人才公寓、产业基金等政策,形成“引进—落地—投产”全周期服务链条,企业满意度显著提升。
2025-07-10
-
【成都招商】成都市政府与北京华联集团深化战略合作 共筑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新格局
成都市人民政府与北京华联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成都市在招商引资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双方将围绕高端商业、绿道消费、社区购物中心等多元领域展开深度合作,进一步强化成都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商业配置力与区域引领力,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活服务体验。 一、合作背景与战略意义 北京华联集团作为商务部重点扶持的大型零售企业,拥有时尚高端零售和社区生活零售两大核心业务板块。成都市近年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引入头部企业参与城市商业体系建设。此次合作是成都市推动消费升级、完善商业生态链的关键举措,旨在通过头部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加速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消费新高地。 二、重点合作领域与规划内容 根据协议,双方将聚焦五大方向:一是打造高端商业综合体,引入国际一线品牌与首店经济;二是建设高品质酒店集群,提升城市商务接待能力;三是开发绿道消费场景,融合生态与商业体验;四是优化社区购物中心布局,完善“15分钟便民生活圈”;五是共建奥特莱斯文旅基地,推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合作项目将充分结合成都的公园城市特色,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三、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成都市明确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目标,此次合作将通过北京华联的供应链优势与运营经验,加速核心商圈能级提升。重点包括强化春熙路、交子公园等商圈的品牌集聚效应,同时在天府新区、东部新区等区域规划新型消费空间,形成“多点开花”的商业格局。 四、社会效益与民生福祉提升 协议特别强调民生导向,未来社区商业项目将覆盖成都市所有区县,重点增加生鲜超市、便民服务等业态。绿道消费场景的开发还将结合天府绿道体系,实现生态价值向消费价值的转化,预计惠及超千万市民。 五、政企协同机制与长效保障 为确保项目落地,双方将建立专项工作组,在政策支持、土地供给、行政审批等方面开通绿色通道。成都市承诺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北京华联则将加大在蓉投资力度,首批项目计划在协议签署后陆续启动。此次合作不仅为成都商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也为全国零售行业与地方政府协作提供了示范案例。
2025-07-10
-
【四川招商】雅安籍企业家返乡考察经开区 共谋大数据与汽车产业新机遇
2019年初,雅安市政协领导率本地及返乡企业家代表团赴雅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招商引资专项考察,重点调研川西大数据产业园和中恒天越野汽车公司两大重点项目。考察团深入了解园区规划建设、产业布局及发展前景,实地体验新能源汽车制造成果,为促进雅安籍企业家返乡投资、推动经开区产业升级奠定基础。 一、经开区区位优势与产业规划获企业家认可 雅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省级开发区,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重点发展大数据、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园区领导向考察团详细介绍了交通物流体系,包括成雅铁路、雅康高速等立体交通网络,以及水电资源、土地储备等要素保障优势。特别强调川西大数据产业园作为四川重点发展的数字经济载体,已具备数据中心集群建设的先天条件,包括稳定的地质结构、充沛的绿色能源和优越的气候环境。 二、大数据产业园展现数字经济发展潜力 考察团重点参观了川西大数据产业园在建项目,该项目规划面积超过5000亩,采用"一园两区"布局。园区负责人介绍,雅安市已出台专项政策支持大数据企业发展,包括电价优惠、人才补贴等配套措施。现场展示的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和政务云应用案例,直观呈现大数据技术在民生领域的实践成果。多位从事互联网行业的雅安籍企业家表示,家乡发展数字经济的决心和条件超出预期。 三、汽车制造项目彰显产业转型成果 在中恒天越野汽车生产基地,考察团观摩了自动化焊接生产线和整车装配流程,试乘试驾了最新下线的硬派越野车型。同期参观的新筑通工新能源客车项目,展示了雅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包括氢燃料电池客车研发成果。企业负责人介绍,两大汽车项目全部投产后可形成年产10万辆整车的产能,带动周边50余家配套企业发展,构建完整汽车产业链。 四、政企共商返乡投资合作路径 座谈会上,经开区管委会提出"以商招商"合作模式,鼓励已落户企业引荐产业链伙伴。针对雅安籍企业家特别制定"归雁计划",在项目审批、用地保障等方面提供绿色通道。与会企业家就产业基金设立、技术人才引进等议题展开讨论,部分企业现场表达投资意向,涉及数据中心建设、汽车零部件生产等领域。政协领导总结强调,雅安正处在产业升级关键期,需要凝聚本土与返乡企业家的双重力量。 五、考察活动促成多项合作意向落地 此次考察结束后三个月内,经开区新增签约项目7个,其中4个由雅安籍企业家投资,包括大数据应用开发中心和汽车线束生产项目。园区同步设立异地商会联络处,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截至当年底,川西大数据产业园累计引进项目21个,中恒天汽车实现首批出口订单,验证了考察活动的实际成效,为雅安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7-10
-
【四川招商】四川软饮产量跃居全国第二 区域经济与消费升级双轮驱动
在2018年全国软饮料产业格局中,四川省以1625.8万吨产量位居全国第二,占全国总产量10.37%,同比增长15.42%的增速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成绩既体现了四川省食品工业的强劲实力,也反映出区域招商引资政策对饮料产业集群的培育成效,为西南地区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样本。 一、全国软饮料产业呈现梯度分布特征 2018年全国软饮料总产量达15679.21万吨,31个省市均实现生产。广东省以2960.43万吨产量蝉联榜首,但同比微降0.84%;湖北省以912.5万吨位列第三,同比下降8.48%。前十名省份产量合计占比超六成,形成以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为核心的三大产业带。值得注意的是,西部省份占据四席,产业转移趋势明显。 二、四川省饮料产业实现量质双提升 四川省1625.8万吨产量中,包装饮用水占比约35%,果蔬汁类超过20%,碳酸饮料保持稳定增长。成都、眉山、乐山等地形成完整产业链,涵盖原料种植、加工制造、包装物流等环节。据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公开信息,规模以上饮料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千亿元,科技创新投入同比增长22%,无菌冷灌装等先进技术普及率达行业领先水平。 三、消费升级与政策扶持形成发展合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人均饮料消费量同比增长7.3%,西南地区增速达9.8%。四川省出台《食品饮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明确重点发展天然矿泉水、特色茶饮等细分领域。成都海关统计显示,当年四川饮料出口额增长18.6%,东南亚成为主要增量市场。同时,天府新区等重点园区引进多家国际品牌代工厂,完善了产业配套体系。 四、可持续发展面临新挑战与新机遇 生态环境部专项检查发现,饮料行业废水排放标准执行合格率较前三年提升12个百分点。四川省推动饮料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单位产量能耗同比下降6.4%。中国饮料工业协会报告指出,植物蛋白饮料、低糖产品等健康品类增速超30%,四川依托特色农产品资源,正在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未来需平衡规模扩张与绿色发展,强化区域品牌建设。
2025-07-10
-
【四川招商】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产量突破新高 助力区域经济与能源安全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在能源开发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天然气年产量再创新高,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保障作出重要贡献。通过招商引资和技术创新,公司在页岩气开发、气藏精细管理等方面实现突破,推动产能持续提升,为全国能源供应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页岩气开发进入工业化新阶段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在页岩气开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产量显著提升,标志着页岩气开发进入工业化大规模开采阶段。川南地区页岩气日产量突破2000万立方米,成为全国页岩气增产的重要区域。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页岩气开发效率大幅提高,为清洁能源供应开辟了新路径。 二、龙王庙组气藏精细开发成效显著 在龙王庙组气藏开发方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通过科学组织和精细管理,实现了高效稳产。该气藏年产量接近100亿立方米,成为公司天然气增产的重要支柱。通过优化开发方案和技术升级,气藏产能得到充分释放,为全国天然气供应提供了稳定保障。 三、震旦系气藏技术瓶颈取得突破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在震旦系气藏开发中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产能较方案设计提高了80%。该气藏年产量达到16.45亿立方米,预计年底将建成40亿立方米产能。这一突破不仅提升了天然气供应能力,也为复杂气藏开发积累了宝贵经验。 四、老区稳产与对外合作成果丰硕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通过深化提质增效和调整变革,确保了老区产量稳定在55亿立方米以上。同时,川东北项目、川中项目等对外合作区块年产量达21.7亿立方米,展现了合作开发的巨大潜力。这些成果为公司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区域能源合作提供了示范。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在天然气开发领域的卓越表现,不仅推动了全国能源结构的优化,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未来,公司将继续发挥技术优势,深化能源合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促进绿色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025-07-10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